<var id="d3dap"></var>

  • <form id="d3dap"><small id="d3dap"></small></form>

    1. Find

    2. Explore

    3. Universe

    4. Ghost

    5. Discuss

    6. 印度古城毀滅之謎,外星人難道早已登錄地球?

      宇宙之迷 ? libaoyi 發表了文章 ? 0 個評論 ? 988 人圍觀 ? 2022-09-11 23:06 ? 來自相關話題

      考古學家始自1922年的發掘表明,在約5000年前的印度河流域,有一座繁華的城市突然在瞬間被摧毀了。它的遺址被命名為"摩亨佐·達羅",在印度語中即是"死亡谷地"的意思。可不少學者認為不如稱它"核死丘"更合適些。




      "核襲擊"說

      持續多年的發掘使掩埋在厚厚土層下的史前文明古城廢墟重見天日。在這里,考察人員找到了此地發生過多次猛烈爆炸的證據。爆炸中心1平方公里半徑內的所有建筑物都成了齏粉,距中心較遠處發現了許多人類骨骸。從骨骸擺放的姿勢可以看出,死亡的災難是突然降臨的,人們對此毫無察覺。這些骨骸中都奇怪地含有足以與廣島、長崎核襲擊死難者相當的輻射線含量。不僅如此,研究者們還驚奇地發現:這座古城焚燒后的瓦礫場看上去極像原子彈爆炸后的廣島和長崎,地面上還殘留著遭受沖擊波與核輻射的痕跡。




      史冊上記載了災難發生時的情景:"先是震耳的轟鳴,接著是一道閃電,南邊天空一股火柱沖天而起,比太陽還耀眼的火光把天空割成兩半。房屋、街道及一切都被這突如其來的天火燒毀了……




      "這是一枚彈丸,卻擁有整個宇宙的威力,一股赤熱的煙霧與火焰,明亮如1000顆太陽,緩緩升起,光彩奪目……









      "可怕的灼熱使動物倒斃,河水沸騰,魚類等統統被燙死;動物的尸體燒得如焚焦的樹干,毛發和指甲全都脫落了;盤旋的鳥兒在空中被灼熱燙死;食物受染中毒……"




      難怪美國"原子彈之父"奧本海默認為,這部印度古代敘事詩記載的分明是史前人類遭受核襲擊的情形。




      考古學家在西亞伊拉克境內的幼發拉底河谷地也曾發現過類似南亞"核死丘"的遺跡。考古學家在這里一層層地挖下去,發現了歷時約800年的史前文明。在最底下的一層,挖出了類似熔合玻璃的東西。科學家最初并不知道這是什么,直到后來美國在內華達州核試爆場留下了與其完全相同的熔合玻璃的遺物。而這種"核熔玻璃",人們已在恒河上游、德肯原始森林以及撒哈拉沙漠、蒙古戈壁灘等地陸續發現了好多。這些地方都分布著一些焦地廢墟,有的廢墟中大塊大塊的巖石被粘合在一起,表面凸凹不平;有的城墻被晶化,光滑似玻璃,連建筑物內的石制家具表層也被玻璃化了。而造成巖石熔化需要2000℃左右的高溫,自然界中的火山噴發或森林大火均不能產生這么高的熱能,惟有原子彈爆炸才能提供如此條件。




      "黑閃電"說

      也有人不同意上述說法。前蘇聯一些科學家認為,"摩亨佐·達羅"的毀滅應從大自然自身找原因。他們認定這是"黑閃電"(球狀閃電)作的孽。




      那么,黑閃電究竟是什么東西?據他們分析,它實際上是大氣中經過太陽輻射、宇宙射線和電場作用后形成的活潑化學物質,如臭氧、氧化氮、羰基化合物、碳氫化合物,等等。這些物質能夠濃縮,蘊藏著巨大的能量,不僅能燃燒發光,而且在大量積聚時極易發生猛烈爆炸,產生10000℃~15000℃的高溫。它們還能散發出有毒氣體,致人于死地。不過它們在寒冷狀態中能長時間不釋放能量和發光,不能輕易看見,黑閃電即因此而得名。黑閃電較輕時,在空氣中自由飄蕩,當密度增大變重時,便降落地面,常常放出耀眼的光芒。




      從古代一些巖畫判斷,人類在5000年前就已發現黑閃電。世界許多國家的文獻都有記載,其中的兩次記載頗有特色:




      1910年9月21日,美國紐約有上百萬居民看到城市上空飄過幾百個發光物,歷時3小時,這應該就是黑閃電。




      1984年9月的一天晚上,在俄羅斯聯邦烏德穆爾特自治共和國薩拉普爾地區,人們忽然發現星空明亮起來,原來是許許多多白得耀眼的球狀物從高空撒落。它們不是垂直落下,而是旋轉著,曲折而緩慢地飄到地面,頓時地上明亮如同白晝。20公里外的集體農莊莊員都看到了這一奇觀。而當地一些輸電網變壓器在這一奇觀發生后壞了。




      1983年8月12日,墨西哥一個天文臺搶拍了第一張黑閃電照片,迄今這樣的照片已有幾百張。從照片來看,它像是一個線團。




      按照科學家的分析和推測,"摩亨佐·達羅"居民是首先被短時間內大量積聚的黑閃電放出的毒氣奪去了生命(正因為如此,他們的遺骨沒有留下受撞擊的痕跡),接著,城市上空發生了極其猛烈的爆炸,產生巨大的沖擊波和10000℃以上的高溫,房屋全被摧毀,死者被掩埋,地面的石頭被熔化,其威力和破壞程度不亞于一次大當量的核爆炸。經過計算,"摩亨佐·達羅"發生慘禍時,其上空空氣中可能有2000~3000個直徑為20~30厘米的黑閃電。




      "摩亨佐·達羅"的爆炸并非絕無僅有的一次,在文獻資料中可找到幾十次類似事件。




      關于"摩亨佐·達羅"毀滅的原因,上面只提到兩種看法,孰是孰非,一時難下定論,也許以后會有更令人信服的解釋。
      • 印度古城毀滅之謎,外星人難道早已登錄地球?

      天宮一號預計今日墜毀,為何說出事概率是一萬億分之一?

      宇宙之迷 ? MadKing 發表了文章 ? 0 個評論 ? 3965 人圍觀 ? 2018-04-02 08:54 ? 來自相關話題

      【UFO中文網】失效航天器都是在大氣中燒毀的,少數會有碎片,但從來沒有砸到過人。

      世界協調時4月1日21時30分,北京時間4月2日5時30分,這是北美防空司令部預測的中國飛船“天宮一號”再入大氣層的時間,地點估計是在南半球的智利附近。其他機構的預測也在這個時間點附近,誤差大約在24小時以內。

      過去半年至一年,包括中國航天飛行控制中心,歐空局,北美防空司令部等機構都在追蹤天宮一號的的飛行軌跡,因為它自從2016 年3 月21 日設備失效任務結束之后,在近地軌道稀薄大氣的影響下,墜入大氣層燒毀是注定的,也是所有失效航天器的固定銷毀步驟。

      在過去一個月內,國際航天機構都發布了多次預報通報天宮一號的墜落路徑。歐空局多次通告稱,天宮一號將在3 月底4 月初以不受控狀態再入大氣層。歐空局旗下的研究機構利用TIRA 雷達生成了天宮一號的雷達圖像,顯示它正在不斷旋轉的狀態飛行,事實上失去控制。





      歐空局拍攝的天宮一號雷達圖像

      中國航天部門避開了“不受控”這個描述,在聲明中表示天宮一號的任務在2016 年超期完成之后結束,正在按計劃再入大氣燒毀,也給出了4 月初的再入預測時間。實際上,在燃料和電力耗盡之后,天宮一號事實上是以不受控的方式飛行的,不過這個規模的飛船理論上會在大氣中完全焚毀,剩余碎片擊中地面人員是數學上的小概率事件。實際上過去有幾萬個航天器再入大氣層,一個砸中人的都沒有。

      天宮一號的主要功能是測試對接技術,這是建設太空站必要的

      天宮一號是中國于2011 年9 月29 日發射的大型飛船,中國稱為“目標飛行器”,因為它的主要功能就是在軌飛行,可以簡單理解成小型的太空站。2011、2012、2013 年,中國分別發射了神州八、九、十號飛船,先后與天宮一號對接,驗證了軌道對接技術,宇航員也從神舟飛船進入了天宮一號,執行了太空授課等任務。





      天宮一號和神舟飛船對接的模型/Wikipedia

      軌道對接是在太空中建設長期運行的太空站的必要技術。目前全世界能夠將人送進近地軌道的飛船系統有中國的“神舟”系列和俄羅斯的“聯盟-TM”系列飛船,它們都是卡車大小的小型飛行器,設計在軌時間一般約為一周。這種飛船空間比較小,主要功能是運輸,不具備人員駐扎在太空的條件。

      目前外層空間唯一有常駐人類的空間站,是美國、歐洲、俄羅斯、日本等多個國家聯合建設運營的國際空間站,呼號ISS。在過去,曾有美國的“天空實驗室”,蘇聯的“禮炮”“和平號”等多個空間站在太空運行,其中“和平號”在軌運行15 年,是國際空間站發射之前唯一長期運行的太空站。

      能夠滿足長期住人的功能,是空間站和飛船的核心區別。在空間站上,必須有完整的空氣、廢水循環系統,還需要具有足夠大的空間將船員工作、睡覺和私人時間分開,以及必須有附加的洗浴、衛生設備,還得有足夠的空間存儲水和食物。





      ?
      “和平號”空間站/Wikipedia

      同時,太空站的對接艙口需要對接載人飛船和貨運飛船,完成人員更替、食品和水的運輸、垃圾的卸載、軌道維持等等功能。

      目前,中國發射了天宮一號和二號兩個“目標飛行器”,計劃在2018 到2020 年之間發射一個類似的“天和”核心艙,未來在這個基礎上對接更多艙室,建設有人常駐的“中國空間站”。

      和平號空間站退役之后,也是再入大氣層燒毀的

      1986 到2001 年之間,地球軌道上唯一運行的長期有人空間站是蘇聯/俄羅斯的“和平”號。從1986 年核心艙發射開始,和平號是分成很多次發射,在太空中各個艙室像搭積木一樣對接,最終形成完成功能的。

      和平號空間站在1996 年完成7 次發射之后,建設完成重129 噸,長寬高在20 到30 米之間,相當于6 到10 層樓;內部加壓艙室350 立方米,相當于一套120 平方米使用面積民房的全部內部空間。和平號可以支持3 名遠征隊員常駐,最高可以短期駐扎6 人。

      在這期間,和平號使用“聯盟”號和美國的航天飛機運送人員,利用“進步”號貨運飛船運送貨物和卸載垃圾。

      目前在軌運行的“國際空間站”作為和平號的接替者,比和平號更大更完善。2011 年建設完成之后,國際空間站重419 噸,寬度超過100 米,加壓艙930 立方米,幾乎相當于三個和平號那么大。功能也遠比和平號更完善。





      ?
      建設完成的國際空間站/Wikipedia

      和平號原來計劃的使用壽命是5 年,在獲得國際合作之后多次延長,最終決定2000 4 月4 日最終任務結束之后,在受控狀態下再入大氣燒毀:和平號太大了,沒辦法保證在再入大氣的過程中完全焚毀,為了避免傷及地面人員,最后一艘“進步-M”貨運飛船充當減速火箭,多次點燃推進器降低和平號的軌道。在2001 年3月23日UTC 時間05:08 分點燃發動機22分鐘持續減速,最終讓它在UTC 時間5 點44 分于人煙稀少的南太平洋上空再入,可能產生的碎片墜入大海。





      ?
      和平號再入時的燃燒的軌跡/Wikipedia 天宮一號體積較小,大概率會在大氣中燒干凈

      天宮一號重8 噸,長10 米,接近一輛載重卡車的大小。理論上來說,比它重16 倍的和平號都可以燃燒殆盡,天宮一號的產生碎片額概率很小。

      事實上,航天器再入大氣層最難的部分就是如何保證不燒掉。

      以地球來說,大氣層是絕佳的保護層。進入地球大氣的絕大部分物體都會在大氣阻力和空氣動力加熱下破碎成碎塊,加速燃燒成灰燼。肉眼可見的流星,就是在大氣中燃燒的隕石留下的痕跡。

      對于人造物體而言,因為發動機等結構可能比天然物體更為致密,統計結果顯示,重新進入的衛星中大約10-40% 的物體質量可能會到達地球表面。但因為地球表面積大部分是水,又有相當一部分陸地區域人煙稀少,一個人被人造物體砸中的概率小于1 萬億分之一。

      如果人類需要一個航天器平安抵達地面,比如彈道導彈彈頭、載人飛船、科研飛船返回艙等,需要一系列技術手段來完成。





      ?
      冷戰時期美國洲際導彈的雙曲線錐體彈頭外殼/Wikipedia

      以彈道導彈為例,當一枚導彈發射進入太空,經過飛行抵達攻擊目標附近,經過火箭發動機的調整就會以幾乎垂直的角度進入大氣。導彈的彈頭會設計成雙曲線錐體,用來盡量避免大氣的影響,同時采用塑料、樹脂、碳纖維等隔熱材料保護,保證它能穿過大氣,達到攻擊地點。

      以載人飛船為例,再入大氣的技術手段就復雜一些。載人飛船的體積比彈道導彈的彈頭更大,除了要保證它不在大氣中燒毀,還需要設計成空氣動力學外形,利用大氣減速,以保證在接近地面的時候足夠慢,以打開降落傘最終落地。





      NASA 獵戶座飛船再入的藝術圖

      一般的載人飛船,比如神州和聯盟號都是罐裝的船體,底部會安裝碳纖維、樹脂做成的燒蝕材料,同時做成特殊的形狀。再入大氣時,飛船會以特定的角度進入大氣,保證大頭朝上的狀態來減速。電影《地心引力》的最后,有載人飛船返回艙返回地面的詳細鏡頭,同時可以看到其他沒有設計返回功能的艙段在大氣中燒毀的場景。

      最特殊的是美國的航天飛機。航天飛機比一般的飛船大的多,它除了在底部安裝熱保護瓦片之外,還需要以大氣切線方向呈-5.5 到6.9 度的精確角度進入大氣,航天飛機會用底部面對空氣,機頭上揚,像打水漂一樣劃過天空。

      大型航天器會有碎片落在地面,但目前沒有砸到過人

      人類歷史上發生在再入階段最嚴重的航天事故是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2003 年2 月1 日,美國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在執行完成STS-107 任務之后,返回地面時失事。

      在1 月16 日發射時,燃料箱上一片泡沫脫落,砸中了機翼上的隔熱瓦導致損壞。正常發射中,這種泡沫通常都會脫落,但從未發生過損壞航天飛機的事故。

      當2 月1 日任務結束時,航天飛機在美國東部時間8 點15 分脫離軌道開始再入。8 點48 分,左翼前緣上傳感器記錄了過高的溫度:在正常情況下,隔熱瓦外表面在空氣動力學加熱下會達到1370 攝氏度的高溫,但機身的鋁合金結構會被隔熱瓦保護。但損壞的隔熱瓦導致熾熱的氣體進入機翼結構。

      8點53分,航天飛機抵達美國西海岸,距地面70 公里,時速超過23 倍音速,此時機翼溫度超過1540 攝氏度。地面有人看到航天飛機上有碎片開始掉落。

      8點54分到8點59分,地面有人陸續看到有很多的碎片掉落,同時航天飛機機身上出現了不同尋常的閃光。正常情況下,航天飛機會以明亮的紅熾狀態進入大氣,但是亮度穩定。同時航天飛機的傳感器開始出現度數異常。

      8點59分32秒,地面指揮中心接收到了來自宇航員的最后一聲通信,任務指揮官只說了一句“收到”,之后信號消失。之后航天飛機的主液壓系統開始報錯,飛機開始不可抑制的偏航。

      9點00分開始,地面開始觀察到航天飛機從頭部開始解體,變成大量的碎塊。理論上來說,宇航員在這之后還能生存幾十秒,但一切都無濟于事了。9點05分航天飛機發出一聲巨響化作更多碎片。





      ?
      哥倫比亞號在STS-107 任務后解體墜毀/USA Today

      最終,哥倫比亞號和7名宇航員變成了40000多個碎片,落在美國境內。碎片沒有造成地面傷亡。哥倫比亞號產生大量碎片的原因,在于它功能完好的穿過了高層大氣,飛機解體發生在70 公里以下的范圍,這時飛機的時速已經從最高的23 倍音速降低至20 倍音速以下,大氣的動力燃燒效果已經變弱。

      目前,天宮一號因為不受控,墜落的時間將完全取決于它與高層大氣的對抗。北美防空司令部預測,它會在北京時間4 月2 日5 時左右在智利海岸附近開始再入;歐空局的預測時間更晚,稱會在北京時間4月2日12時左右,于澳大利亞東海岸附近開始再入。





      ?
      北美防空司令部對天宮一號再入的軌道預測

      屆時,地面應該會觀察到再入的光芒。目前預測的區域都位于南半球,中國境內不可見。但如果天宮一號在北半球再入,軌道會接近中國領空,屆時發出的光芒可能能被肉眼觀察到。
      • 天宮一號預計今日墜毀,為何說出事概率是一萬億分之一?
      • 天宮一號預計今日墜毀,為何說出事概率是一萬億分之一?

      尼布魯(NIBIRU)星球將與地球相撞于2017年10月17日

      宇宙之迷 ? MadKing 發表了文章 ? 0 個評論 ? 6102 人圍觀 ? 2017-09-26 10:40 ? 來自相關話題

      【UFO中文網】據國外媒體報道: NASA科學家據報證實,尼布魯星球將于2017年10月17日或17/10/17與地球相撞。






      2017年Nibiru與地球的碰撞已經預測了很長時間,但世界各地的天體物理學家,宇宙學家和天文學家現在已經達成一致,即地球確實會與位于冥王星外面的地球相撞。

      巴比倫天文學中的Nibiru翻譯成“過渡點”或“過境之星”,特別是河流,即河道或渡輪,黃道的最高點即夏至點,以及相關星座。恩布伊伊(Euma Elish)的平板電腦5中描述了Nibiru點的建立。它的楔形符號通常是十字架或各種有翼的光盤。蘇美爾文化位于今日伊拉克南部幼發拉底河與底格里斯河之間肥沃的土地上。

      作為行星路線的最高點,Nibiru被認為是在馬杜德確定的巴比倫中牧養像羊一樣的星星的總結的座位。作為宇宙統治者的馬杜克的這種解釋被認為是阿爾弗雷德·杰里米亞斯在巴比倫宗教中的早期一神論傾向。

      自然災害正在呈指數級增長,天文學家認為,這是Nibiru距離地球越來越近的原因。
      • 尼布魯(NIBIRU)星球將與地球相撞于2017年10月17日

      據國外媒體報道:宇宙輻射源來自銀河系外

      宇宙之迷 ? MadKing 發表了文章 ? 0 個評論 ? 4272 人圍觀 ? 2017-09-26 09:58 ? 來自相關話題

      【UFO中文網】阿根廷的皮埃爾·奧格天文臺終于有了堅實的證據,表明自然界中最有活力的顆粒來自銀河系以外的來源。科學家已經懷疑這幾十年了,但是到現在為止還沒有確認。





      ?
      宇宙輻射

      英國天文學家兼天文臺聯合創始人艾倫·沃森(Alan Watson)說:“我們第一次有證據表明最高能量的宇宙射線是海洋起源的。” 結果是對研究人員的一種救濟,在之前對Pierre Auger協作組織十年前提出的關于其起源的說法后來證明是不成熟的。

      國際團隊分析了12年的數據資料,發現能量上限的粒子更有可能來自銀河系外的天空。研究人員在9月22日發表的“ 科學1”雜志上報道說,這種不對稱性與鄰近星系的分布大致一致。

      該研究沒有確定宇宙射線的各種來源,或者說明如何達到最高的能量。但研究人員希望這是了解其起源的第一步。

      隱形淋浴

      大多數宇宙射線是質子或其他帶電粒子,包括像鐵一樣重的原子核。當這樣的顆粒下降到地球的上層大氣層并與空氣中的原子核碰撞時,會產生一個亞原子粒子的彈片。這些擊中了另外的核心并產生更多的粒子,產生了一個看不見的“淋浴”,通常它在地面上散布在許多平方公里的地方。

      為了發現這些陣雨,皮埃爾·俄格斯天文臺在阿根廷門多薩省每隔1.5公里處安裝1600輛汽車大小的水箱,以覆蓋3000平方公里的草原平原。四套望遠鏡監視陣列上的天空,在無月光的夜晚 - 可以檢測到淋浴產生的紫外線的閃爍。從它相對靠近赤道的位置,陣列可以拾取來自整個南部天空的宇宙射線以及大部分北部天空,覆蓋了天體的85%。

      為了捕捉到最受追捧的顆粒,天文臺需要這么大。用超過10 20電子伏特(eV)的能量檢測到宇宙射線; 相比之下,瑞士日內瓦附近的大型強子對撞機是世界上最強大的粒子加速器,將質子推向僅為7×10 12eV。然而,宇宙射線越來越少,能量越高。平均來說,10 20 eV范圍內的一顆顆粒每世紀只能達到一平方公里的地球一次。

      研究人員研究了能量高于8×10 18 eV的32,187顆顆粒,由觀測站從2004年開始至2016年發現。銀河的磁場使帶電粒子的路徑彎曲,隨著時間的流逝,它們可以隨機化方向。但這些粒子比平均水平還要高出來自天空之外的特定地區,這是不在銀河系之外的。

      驚喜歪斜





      ?
      探測站

      法國Orsay核科學研究所核物理研究所的天體物理學家皮埃拉·吉亞(Piera Ghia)說,大多數研究人員預計會出現偏斜,但并不是那么強大,這有助于協調數據分析。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的天體物理學家弗朗西斯·哈爾琴(Francis Halzen)同意。“真的很大 對我來說,這是一個驚喜,“Halzen說,他是南極主要的中微子天文臺的IceCube發言人。

      當考慮到磁偏轉時,皮埃爾·奧格觀測臺所看到的不對稱性與銀河系的90兆帕(約3億光年)左右的星系分布一致,這是俄羅斯天體物理學家西爾維亞·莫勒拉赫阿根廷圣卡洛斯 - 德巴里洛切的Balseiro研究所。

      結果強烈地破壞了銀河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作為高能粒子的主要來源。Mollerach說:“最有可能的來源依然是通常的嫌疑犯,”Mollerach說:天體物理現象會產生極強的磁場,在這些現象中,帶電粒子可以彈球并獲得能量。這些包括活躍的銀河核 - 超大質量黑洞,以近光速噴射物質噴流,而恒星爆炸稱為γ射線爆發。

      最新的聲明與2007年的合作相比是相當保守的。當時,它發現了 27個超高能量宇宙射線(高于57×10 18 eV)之間的相關性,直到那一點,已知的活躍銀河核2。本文引起轟動,但結果的統計意義很弱,隨著陣列收集更多的數據,很快就消失了。俄羅斯伍珀塔爾大學物理學家卡爾 - 海因茨·坎佩特(Karl-Heinz Kampert)說:“回想起來,我們發表的時間太早了,”

      這一次,球隊沒有機會:它積累了更多的數據,并相信結果是堅實的,Kampert說。哈爾贊同意 他說:“我認為最新結果的統計學意義并不存在任何疑問。

      現在研究人員有更多的數據,他們將再次試圖找出與潛在來源的相關性。該研究的結果應該在幾個月內出現。合作計劃還將與猶他州的望遠鏡陣列的一個較小的天文臺聯合起來,試圖將宇宙射線的起源映射到整個天空。
      • 據國外媒體報道:宇宙輻射源來自銀河系外
      • 據國外媒體報道:宇宙輻射源來自銀河系外

      火星上驚現疑似人工石環陣 引發網友熱議

      宇宙之迷 ? MadKing 發表了文章 ? 0 個評論 ? 4224 人圍觀 ? 2017-06-22 23:24 ? 來自相關話題

      【UFO中文網】據美國媒體6月21日消息,一位UFO獵人在YouTube secureteam10頻道上發布一張照片引發網友的關注。照片上顯示火星表面上有神奇的石環陣。該照片由美國國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NASA)好奇號火星探測器(Mars Curiosity Rover)捕捉到,被UFO獵人發現后發布到網上。
      ?





      ?
      ?
      該視頻中,該YouTube用戶描述該景象為諸多奇怪的巖石以“非自然的”方式排成完美的圓形。該巖石組成與太陽系中的火星、月球等其他星球火山口上的巖石差異非常大。這些巖石組成近乎是完滿的圓圈,或者這是一個更大的巖石構造中的一小部分。這些巖石構造很可能是埋在火星表面下的。

      照片在YouTube上引發了熱議,但網友對此持不同意見。一位評論者表示這僅是火山石,另一位評論者則認為這是風蝕后的大圓石。

      火星表面的特征仍使人們感到新奇。例如,今年初UFO捕獵者聲稱美國國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好奇號火星探測器捕捉到的一張照片展示了火星表面上一個古老的樹樁。2015年,UFO獵人還聲稱好奇號拍到一張類似女性身體的圖片。

      好奇號火星探測器是目前輸送到火星最大的探測器。該探測器于2011年11月26日發射,并于2012年8月5日達到火星表面。
      • 火星上驚現疑似人工石環陣 引發網友熱議

      馬斯克:工作1年等于普通人8年,我要帶人類去火星

      宇宙之迷 ? 10000 發表了文章 ? 0 個評論 ? 4048 人圍觀 ? 2017-06-16 12:21 ? 來自相關話題

      【UFO中文網】還記得去年9月,馬斯克在國際宇航大會(IAC)上發布的火星殖民計劃嗎?馬斯克當時在大會上發表了題為“讓人類成為多星球物種”(Making?Humans?a?Multiplanetary?Species)的演講。當他說到他給自己和SpaceX定下的小目標——10年內發射有人駕駛的太空船到火星時,現場響起一片振奮的驚呼。





      ?
      就在演講前的20多天,SpaceX?獵鷹九號火箭在位于佛羅里達州的卡納維拉爾角發射臺上爆炸,但這并未影響馬斯克繼續發布計劃的決心,這次演講雖留下很多問題待解,但在網絡上,人們依然為這個夢想者歡呼。

      時隔9個月,在本月出版的《New?Space》雜志上,馬斯克的演講完整報告被編輯為同名論文進行了發表。

      這篇文章對馬斯克上次的演講進行了細化和補充,主要重申了火星計劃核心——“星際交通系統”(ITS)的組成,并探討了如何降低火星飛行的成本和往返火星必要設備的規格。

      再說“星際交通系統”(ITS)。





      ?
      ITS由一個巨型的的火箭助推器,和一個能夠載人、載貨到火星表面的巨大的宇宙飛船組成,而助推器和宇宙飛船均由SpaceX的猛禽(Raptor)引擎驅動。

      馬斯克說,該引擎還在開發,但它比Merlin引擎強3倍(之前演講說是2倍),此前的獵鷹9號火箭正是用Merlin引擎驅動的。





      ?
      推進器將包含42個猛禽引擎,長77.5米,寬12米,它是至今為止歷史上最強大的火箭,所以之前馬斯克將其命名為Big?Fucking?Rocket。

      火箭發射時能夠裝載300公噸的物資,并將它送入近地軌道,如果是可消耗的物資,載重能夠達到550公噸。當前紀錄的保持者——NASA著名的Saturn?V(土星五號)月球火箭,只能“舉起”150公噸的物資。

      ITS火箭將宇宙飛船送入地球軌道,約20分鐘之后定點降落在地面。馬斯克在文章中表示:“因為增加了可操縱推進器,我們實際上可以讓推進器返回發射臺。”他說,獵鷹9號第一級火箭著陸的精準度越來越高。

      馬斯克說,每個火箭可以飛行1000次。宇宙飛船會留在軌道上,當地球與火星對齊時就會飛往火星。每隔26個月地球火星對齊一次。

      每人20萬美元就能去火星?如何實現

      關于飛往火星的花費,馬斯克去年在演講中已經將愿景說得很明確——要把花費控制在每人20萬美元以內(最終可能降至10萬美元)。

      而降低成本的關鍵就在與起飛成本和運輸工具重復利用。如果可以重復利用,每個人前往火星的成本才可以降到馬斯克說的20萬美元,如果使用現有技術的飛行系統,那么成本高達100億美元。

      文章提到,殖民計劃想要順利實施的話必須做好四點,首先是運輸工具必須能重復利用,接著是飛船得要能在空間軌道上補充燃料,而且燃料需要能在火星上生產,還得要將成本、重續使用性和生產的容易程度通通考慮在內。現階段?Musk?認為,甲烷是最佳的解決方案。

      馬斯克的一艘飛船計劃承載100人,“到(準備起飛的)時候”,這個數字還會漲。ITS將提供一個舒適而有趣的空間,包括無重力房間,影院放映室,自主餐廳以及其他娛樂設施等,出發前會給參加者幾天訓練。

      這個計劃還有讓火星移民返航地球的操作,返航時,由9個猛禽引擎和甲烷推進燃料飛行,燃料需要在火星上制造。在運營生涯中,每艘ITS飛船可以完成12-15次深空飛行,每個燃料箱可以飛到地球軌道100次左右。

      馬斯克計劃,2018年開始飛船準備、推進器和軌道測試,實際飛往火星應該是在2022年年底。

      “哪怕是失敗我也必須去做”

      這篇文章再次細化了馬斯克雄偉的火星殖民計劃,但必須要說的是,這份計劃依然留存了有很多待解的難題,比如在火星稀薄的大氣層不能提供足夠的緩沖的條件下,巨大的飛船如何在火星上著陸?飛往火星的乘客如何避免深空放射性射線的影響?人們居住在火星后物資要一直依靠火箭運輸補給?

      馬斯克本人也表示,此計劃失敗的概率較大,但他還是決定盡力做下去。

      關于這份堅持,2015馬斯克在YC合伙人Sam?Altman專訪的時候是這么說的:“某些時候,我所相信的那個東西實在太過重要了,哪怕是失敗我也必須去做”、“即便我真的死了,也要確保有人能把火星計劃繼續下去。”

      馬斯克工作1年,相當于普通人工作8年

      或許計劃不一定成功,但對于馬斯克的效率,我們可以期待,上周《連線》就撰文稱:馬斯克工作1年,相當于普通人工作8年。

      《連線》舉例道:

      馬斯克2002年建立SpaceX,開始建造自己的火箭,2008年獵鷹1號成功進入軌道;與之相比,亞馬遜2000年宣布這個項目,他們打算2020年達到目標,這時候馬斯克6年實現目標,而亞馬遜要用20年,工作效率比是6:20=1:3.33;

      再比如整車制造,馬斯克的生產線現在10秒就可以生產出一臺整車,而平均水平是三分鐘,就是180秒。所以工作效率比是1:18;

      電能驅動車領域,雪佛蘭從樣車展示到投入市場,用了接近24個月,而馬斯克的特斯拉用了16個月,工作效率比是16:24=1:1.5;

      建造高鐵:加利福尼亞高鐵公司宣稱他們的高鐵可以使洛杉磯到舊金山的旅途距離縮短到3個小時,但馬斯克研制的超級高鐵可以在30分鐘實現這個旅程。工作效率比:1:6;

      自動駕駛汽車:福特公司認為2021年可以投入市場,沃爾沃和Uber的時間表差不多,馬斯克則是2017,于是工作效率比是1:4;

      上面的比例加起來算出平均數是1:7.83,接近1:8。

      在效率狂人和夢想家面前,人類成為多星球居民的愿景會提早來到嗎?
      • 馬斯克:工作1年等于普通人8年,我要帶人類去火星
      • 馬斯克:工作1年等于普通人8年,我要帶人類去火星

      NASA首次啟動接觸太陽計劃 2018年發射探測器

      宇宙之迷 ? MadKing 發表了文章 ? 0 個評論 ? 3789 人圍觀 ? 2017-06-01 23:20 ? 來自相關話題

      【UFO中文網】休斯敦5月31日電 美國宇航局(NASA)31日宣布,計劃于2018年向人類既熟悉又陌生的星球——太陽發射一個探測器,將在距離太陽表面650萬公里的外大氣層軌道,觀測日冕的活動。這將是NASA第一個飛入日冕的探測器,也是人類首次近距離接觸太陽。

      美國宇航局31日在芝加哥大學威廉·埃克哈特研究中心宣布,將于2018年夏天發射一個高約3米、身穿12厘米厚碳復合保護罩的太陽探測器。不同于歷史上的任何航天器,它將直接飛入太陽外層大氣層日冕所在軌道上,距離太陽表面僅650萬公里,探索和觀測太陽外部,了解太陽風。這將是人類探測器首次如此近距離接觸太陽。

      芝加哥大學物理科學系院長洛基·科布爾描述近距離研究太陽的想法如何在1958年的芝加哥大學誕生時表示,“關于太陽風的許多基本問題,仍然沒有答案。”

      NASA科學考察局副局長托馬斯·祖波森宣布,將這個探測器命名為“帕克太陽探測器”,以紀念芝加哥大學名譽教授、天文學家尤金·帕克,帕克是太陽風科學的先驅。這是NASA第一次以健在人物命名航天器。

      出席發布會的帕克表示,“太陽探測器正在進入一個從未被探索過的空間區域,這很令人興奮!人們想對太陽風中發生的事情進行更詳細的測量,相信會有一些驚喜。”

      “這是我們第一次飛往太陽的任務,”馬里蘭州格林貝爾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的NASA科學家埃里克·克里斯汀指出,太陽探測器的關鍵問題是能否抵御極端高溫。“帕克太陽探測器”將裝備厚達12厘米的碳復合外衣,可承受高達1400攝氏度的熾熱和輻射,在最靠近太陽的地方以每小時72萬公里的速度飛行。

      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報道,美國國家科學院最近一項研究顯示,沒有預警的太陽風暴,可能僅在美國就造成兩萬億美元的損失,并使東部海岸一年沒有電力。NASA指出,近距離探測太陽,將回答一些長期以來困擾著天文學家的難題,有助于揭示太陽的運行機制,了解太陽與行星、地球的關系,提高人類預測太空天氣的能力,改善會影響地球生命的主要天氣事件,以及協助太空衛星和宇航員的觀測。對于太陽物理學而言,“帕克太陽探測器”堪稱是哈勃望遠鏡級別的任務,該計劃預計結束時間為2025年6月。
      ?
      ?
      關鍵詞:太陽計劃,太陽探測器
      • NASA首次啟動接觸太陽計劃 2018年發射探測器

      未來1年5顆小行星將掠過地球,最近一顆僅相隔5.6萬公里

      宇宙之迷 ? MadKing 發表了文章 ? 0 個評論 ? 4229 人圍觀 ? 2017-05-29 21:37 ? 來自相關話題

      【UFO中文網】最近,來自美國太空總署(NASA)噴氣推進實驗室(JPL)的一條推文,著實讓人心里一緊。
      推文是這樣的:在未來一年內,有5顆小行星將掠過地球,并且它們與地球的距離都小于5個月距。
      這里要解釋一下月距,它指天文學上從地球到月球的距離,從地球到月球的平均距離是38.4萬公里 。
      下圖是未來1年內將掠過地球的小行星名單,可以發現最早的是2017BS5小行星,時間是今年7月23日;最晚的是2004FG29小行星,時間在明年4月2日。
      值得注意的是,這五顆小行星中有一顆將與地球距離非常近,它就是代號2012TC4,預計屆時月距0.15,約合5.6萬公里。






      5.6萬公里是什么概念?從北京到紐約的距離約是1.1萬公里,那么5.6萬公里相當于北京到紐約兩個來回多一趟的距離,可以說是非常之近了。
      好消息是,即便如此親密地掠過地球,但2012TC4小行星并不大,直徑只有12-27米,所以不需要太擔心。
      • 未來1年5顆小行星將掠過地球,最近一顆僅相隔5.6萬公里
      • 未來1年5顆小行星將掠過地球,最近一顆僅相隔5.6萬公里

      美國航天局NASA公布木星兩極照 布滿巨型風暴

      宇宙之迷 ? 10000 發表了文章 ? 0 個評論 ? 4447 人圍觀 ? 2017-05-27 23:59 ? 來自相關話題

      【UFO中文網】美國宇航局(NASA)的木星探測器“朱諾號(Juno)"帶回了最近一次飛掠木星極地地區拍攝的極地頂部照片,其中值得驚嘆的是堪比地球的壯觀巨型風暴。在“朱諾”號的高清鏡頭拍攝的一組照片中,可以發現木星的兩極有一些閃閃發光的橢餅圖案,這些圖案原來是緊排在一起的超巨型風暴,部分直徑可達2800公里,相比于地球的風暴而言有過之而無不及。科學家對這個發現感到十分興奮,他們認為對木星又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朱諾號”在赤道附近探測到厚度達最少350公里的氨氣帶,氨氣帶是木星氨氣集中的區域一直會延伸至木星云層形成的底部所形成的氨氣帶,科學家們進一步推斷這是循環系統的一部分。新的重力數據表明,木星核心很可能較科學家原本估計松散,甚至不存在。






      眾所周知木星的磁場非常強跟大,磁層面向太陽的方向可延伸6億5千萬千米,但是根據“朱諾號”最近的數據顯示木星磁場可能較預期中強,據NASA形容木星是一個“復雜、巨大及動蕩的世界”,美國西南研究院首席研究員博爾頓稱,新發現有助重新探討如何探索土星、天王星及海王星。“朱諾號”2011年8月5日發射至今已有5年9個月零22天,“朱諾”號預定與木星近距離“接觸”最少12次,任務將于2018年2月結束。





      ?
      關鍵詞:宇宙之謎
      • 美國航天局NASA公布木星兩極照 布滿巨型風暴
      • 美國航天局NASA公布木星兩極照 布滿巨型風暴

      月球的身世之謎,至今無人解開

      宇宙之迷 ? MadKing 發表了文章 ? 0 個評論 ? 4703 人圍觀 ? 2017-05-02 22:34 ? 來自相關話題

      【UFO中文網】



      ?
      月球距離我們大約38萬公里,作為地球唯一一顆大型天然衛星,月球從古至今被扣上了神秘的帽子,畢竟古人無法抵達月球,就構想出各種與月球、外星人有關的傳說。











      不僅中國有嫦娥奔月,在古埃及、古希臘都有月亮之神的位置。自蘇聯在1959年成功發射月球1號探測器后,我們終于開始接近月球的真相,比如月球有何種物質,月球適不適合人類降落等。即便在阿波羅登月之后,月球的奧秘也沒有完全揭開,還有一個謎團至今無人解釋。
      ?
      阿波羅登月宇航員放置的地震儀發現月球內部有不明震動出現,由此導致了月球空心論的出現,既然有這種說法,那么月球是如何產生磁場的。






      主流觀點指出月球曾經有高溫核心存在,美國宇航局已經發現月球巖石在溫度降低到居里臨界點之下時被磁化了,而月球的全球性磁場也變得撲朔迷離,最新的研究指出,月球對地球而言具有非常大的意義,其中關鍵一點在于月球的不規則軌道促進了地球磁場的形成。
      ?針對阿波羅計劃帶回的巖石樣本分析發現,月球的磁場之前持續了10多億年
      我們知道天體的磁場來自核心的液態金屬物質循環,月球的月幔深處很有可能還沒有徹底硬化。






      過去我們一直認為月球上沒有火山活動,因此月核處于固化狀態,但這個解釋并非無懈可擊。日本科學家發現月球內部的軟層狀態與阿波羅登月留下的地震儀記錄的不明月震有關系,關于月球內部的結構問題,至今仍然沒有個強有力的解釋。連月球的身世都還處于摸索之中,但有一定可以肯定的是,正是月球的存在,為地球生命誕生創造了許多機會,比如清空了軌道、擋住了一些小行星、促進地球磁場形成、潮漲潮落讓海洋有了生機,月球確實有它的特殊性。

      ?
      • 月球的身世之謎,至今無人解開
      • 月球的身世之謎,至今無人解開

      美國科學家發現39光年外的“超級地球” 稱可能存在生命

      宇宙之迷 ? MadKing 發表了文章 ? 0 個評論 ? 3711 人圍觀 ? 2017-04-22 12:27 ? 來自相關話題

      【UFO中文網】國際在線專稿:據英國天空新聞網4月19日報道,正在地球之外尋找外星生命的科學家們認為,在太陽系外發現的“超級地球”是迄今為止最有可能發現生命的地方。美國宇航局宣稱在火星和木星之間的矮行星——谷神星上發現了碳基有機材料,與地球上構成生命的材料相似。






      國際在線專稿:據英國天空新聞網4月19日報道,正在地球之外尋找外星生命的科學家們認為,在太陽系外發現的“超級地球”是迄今為止最有可能發現生命的地方。這顆太陽系外行星距離地球39光年,大約有50億年歷史,漫長的歷史足夠其進化出生命。

      美國哈佛-史密森天體物理中心首席科學家杰森·狄特曼(Jason Dittmann)表示:“這是過去10年間我見過的最令人興奮的系外行星。要想尋找地外生命存在的證據,可能沒有比它更好的目標了。”這顆行星體積是地球的1.4倍,質量是地球的8倍,這預示著它絕大部分由巖石構成,并且有鐵核存在。






      “超級地球”位于宜居帶正中心,這個區域非常溫和,表面可能存在液態水。它圍繞鯨魚座中微弱的矮星LHS 1140旋轉。天文學家們認為,這顆行星很有可能保留了大氣層,因為與其他紅矮星相比,LHS 1140散發的輻射更少。紅矮星則是銀河系最常見的恒星。

      最初,這顆行星是科學家們利用智利MEarth-South望遠鏡發現的,他們注意到當這顆行星經過LHS 1140前面時,后者存在明顯的光線暗淡現象。隨后對這顆恒星加強觀察,并計算其引力后,科學家們證實了“超級地球”的存在。自從1992年發現首顆系外行星以來,宇宙中某處是否存在其他生命的探索從未停止。目前,科學家們已經在2675個星系中發現了3500多顆行星。






      此前,美國宇航局宣稱在火星和木星之間的矮行星——谷神星上發現了碳基有機材料,與地球上構成生命的材料相似。并且美國宇航局發射的新地平線號探測器發現證據——冥王星冰凍表面下可能存在巨大海洋。那里的水量可能相當于地球上所有海洋的總和,也可能是生命的棲息地。
      • 美國科學家發現39光年外的“超級地球” 稱可能存在生命
      • 美國科學家發現39光年外的“超級地球” 稱可能存在生命

      瑪雅預言已過,地球還會毀滅么?

      宇宙之迷 ? xiaofensi 發表了文章 ? 0 個評論 ? 4655 人圍觀 ? 2017-03-06 21:56 ? 來自相關話題

      【UFO中文網】?霍金預言:地球200年內就會被毀滅人類必須逃走!近日,史蒂芬.霍金表示地球現在非常的危險,出來防止外星人之外,還有現在盛行的人工智能機器人,最終要的是現在的地區已不足以支撐人類生存,現在的地球就像是危樓,搖搖欲墜,隨時可能毀滅,人類只有逃走才是唯一的出路。






      ? 很多人懷疑霍金的語言,聲稱從1999年和2012年都曾有科學家預言過地球毀滅但都沒有實現,這次也或許是子虛烏有,不會發生地球滅亡的事件的,就是危言聳聽,像這種事情是根本不可能預言到的,如果沒有實現,以后說又會有誰相信那?
      ? ? 霍金作出這樣的預言,有著深刻的時代背景。地球上不可再生的能源越來越少,但依賴新技術的發展,人類還可以進一步開發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人類活動引發的生態破壞,卻使全球范圍內災害不斷升級。特別是進入2010年以來,災害頻發而有加劇的趨勢,多個國家發生地震和火山災害,我國的干旱、洪災及地質災害交替出現。






      ? ?現在的地球面臨的不只是一些客觀的問題,更多的是人類自己,我們人類一直在無止盡的運用開發地球上的資源,這將是導致地球毀滅最根本的原因,人類只有逃走,到外太空才是唯一的出路。
      ? ?有學者表示,人類根本不具備能把地球毀滅的本事。火山噴發,恐龍時代,還有好多事件都不足以對地球造成威脅,更何況人類那。有人說地球毀滅可能是生態造成的,自然形成的。例如:






      ? ?地球的熔巖之心冷卻:地球被保護性磁場所環繞,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磁氣圈。這個磁場是由地球旋轉產生的,它能夠保護地球遠離太陽噴射的高能粒子。如果地球核心冷卻,我們將失去磁氣圈,我們的大氣層就會失去保護,逐漸被太陽風吹入宇宙。火星曾經富含水和濃密的大氣,但正是這種狀況讓它成為荒涼之地。
      ? 地球軌道可能太靠近一個流浪的黑洞:黑洞或許是好萊塢第二喜愛的毀滅版本。我們對黑洞了解不多,但是我們清楚它們非常密集,甚至光線也無法逃離。科學家們認為會有反彈的黑洞在宇宙中游蕩,因此有黑洞從太陽系中穿過也就不難想象了。黑洞的密度很高,它會像石子穿過空氣一樣穿透所有普通的物質。黑洞會垂直撲向地面,慢慢將地球吞噬吸收。最終地球變成幾乎是無形的個體,和以往一樣圍著太陽的軌道繼續盤旋。






      ? 科學終究是科學,誰都不能跑到前面去看,但我們一定要保護我們的家園,不要親手毀掉它。
      • 瑪雅預言已過,地球還會毀滅么?
      • 瑪雅預言已過,地球還會毀滅么?

      宇宙到底有多少維度

      宇宙之迷 ? xiaofensi 發表了文章 ? 2 個評論 ? 4809 人圍觀 ? 2017-03-03 21:14 ? 來自相關話題

      【UFO中文網】? 宇宙的定義是時間和空間的總和,時間是一維,而空間的維度,弦理論的描述是9維,M理論是10維。?
      ? 弦理論的定義,它是相對于相對論,弦理論可以更好地解釋某些現象,但是也有問題,很多時候會產生奇異,即得出無限大的結論,所以M理論是在這個基礎上產生的,人們發現如果用11維來描述宇宙,很多問題就可以解決,不過并沒有因此解決所有問題,所以現在大部分科學家(以及我這樣的業余愛好者)相信宇宙有10個空間維和1個時間維。?






      而我們只可以感受到3個空間維,這個就……?
      首先如果一個空間低于2個空間維是肯定無法產生生命的,想象一個平面上的二維扁蟲,他們無法在第三維上產生正壓力,也就無法使自己水平移動,在二維世界,這就是無法移動,最重要的是,扁蟲攝入食物只能從哪進從哪排泄,如果再弄個排泄口,我們的扁蟲就解體了,這樣的生物是如“會把自己分解掉的蛋白酶”一樣無法出現的,就算有也不可能進化到一定程度并會很快滅絕 而更高維度人們很難想象,有的書里只含含糊糊給出一句“科學家認為,在四維或更高的維度空間里生命也是不適合存在的。”?
      ? 而我們只能看到三個空間維度的原因是其他的維度都被卷曲在很小的空間尺度內,這是在大爆炸產生時4種結合力的分散引起的.






      ? 用數學來解釋維度的,單純從最原始幾何的理解講,維度可以是任意多的:
      n-維的本質是n個兩兩垂直的基向量,
      我們的世界里最多只有三條非零向量兩兩垂直,所以我們稱之為三維空間,正如平面上最多只有兩條兩兩垂直的向量所以稱之為二維空間,這便是人類最初對維度的認識。
      理論上并不排斥更多互相垂直的非零向量,事實上任意n元數組構成的n-維向量,通過范數的定義,其所在的n-維線性空間是well-defined的。當然維度方面也可以有其他解釋,這又要牽涉到“測度”的層面,會出現一些看似奇怪的無理數維度,比如著名的“謝爾賓斯基地毯”、“皮亞諾曲線”等,
      而這種利用測度的維度定義方法,是利用相似比來定義的:
      比如我們知道,把一個三角形三邊都擴大至原來的二倍,那么其面積擴大至原來的4倍,滿足平方關系,
      把一個立方體邊長擴大至原來的2倍,其體積擴大為原來的8倍,是立方關系,我們定義,若一個幾何圖形,考慮與其相似比為k的另一個幾何圖形,若后者的測度是前者的k^n倍,那么此幾何圖形為n維幾何圖形,因此,具有自相似的謝爾賓斯基地毯,其維度事實上是log2(3)。

      ? 這是一位學者說出他理解中的維度,





      ??
      ?1維空間,就是一條線,假設有1維生物的話——雖然我們不理解這種生物如何存在,但假設有的話——它們將是只有長度沒有寬度的,也就是一個點或一條線。在1維生物的眼里,它們就是生活在一個沒有寬度的管道里的生物,世界就是一個點,由于沒有上下左右只有前后,所以1維生物身邊沒有空隙,它本身就是一個點,也不能更小,所以只能向前移動,除非是得到了推動全宇宙的力量,才能向后移動。如果和我們的宇宙一樣,這個世界也是有限無邊的話,那就是一個環。
      ??
      ?2維空間,是一個面,2維生物的眼中,世上只有長短不一的線段,比如一個正方形,在2維生物的眼里是一個線段,需要圍著它走一圈,去測量各個線段的長度和夾角,然后推測它的形狀和面積,才能得出結論。但那個結論必然不是我們以為的,如此直觀的正方形,因為它們永遠看不到全貌,它們應當會形容“這是一個有四條長度為XX的邊,各邊之間夾角為90度”的物體,我們可以命名它為4*90形。而更復雜的物體,比如一團小學生意義不明的涂鴉,在它們看來,就需要非常高深的知識去測量了,就好比我們隨手捏一個千瘡百孔的泥團然后求表面積。如果和我們的宇宙一樣,這個世界也是有限無邊的話,那就是一個球體的表面(注意,不是球體!),類似于地球表面,很難形容形狀,在我們看來是個球,但攤開的話2維生物才能理解,不過那是個什么形狀?什么也不是,或者說我們怎么去切它,它就是什么形狀。

      ?3維空間,也就是我們的宇宙了,在我們的眼里是一個懸浮著很多星體和其他物質的容器。三維生物和物質由長寬高三個方向構成,在我們眼中,一切物體都是二維的平面,比如我們看一個正方體的骰子,最多只能看到其中三個面,我們的眼睛和光線的配合使我們能分辨出三個面的陰影深淺,從而產生3維的感覺,但只是感覺,而不是真的三維,因為我們永遠不能同時看到一個骰子的所有面,也不能看到一個封閉容器的內容物——就好比我們看二維的一個圓圈,可以同時看到它的上下左右,圓圈里套著一個三角形,我們也可以看到,甚至能直接伸手取出里面的三角形而不破壞圓圈的形狀。但二維生物不可能直接看到圓圈里面,必須打破圓圈才能拿出里面的三角形。同樣,我們想要取出一個籃球里的雞蛋,必須打破籃球。如果我們的宇宙是有限無邊的話,那就是一個超球體,或者說我們難以形容它是不是圓的——因為在我們眼中它沒有邊際,自然也就無法描述形狀。但我們可以使用數學推論,姑且認為宇宙是一個球,一個飛船從某個點出發,沿一條直線航行,最終會穿越那個不存在的邊,從另一端出現,然后回到原點。





      ?
      ?4維空間——說到這里,大家應該能夠理解四維空間了:四維空間的生物和物質是由長寬高和一個在我們世界不存在的方向組成的,正如我們可以從2維世界不存在的方向,也就是高,去看到2維世界的全貌,而2維生物必須借助數學才能做到一窺全貌,肉眼無法看透一樣。四維生物眼中的世界是三維的,它們可以從一個三維中不存在的方向,同時看到一個正方形的全部六個面,還能從那個方向在不破壞物體封閉性的前提下取出物體中的東西,看到物體內部的樣子。這對我們來說已經是神了——四維生物可以輕松地從籃球中拿出雞蛋,從人體內拿出心臟,而籃球和人外表毫無破損;四維生物可以同時看到我們穿衣服的樣子、光屁股的樣子、我們的皮膚下面的肌肉、我們的血血液骨骼骨髓……我們的一切細節在四維生物眼中都是攤開的。就好像對二維世界來說,無數個二維平面也摞不成三維物體一樣,我們的細節無限展開到纖毫畢露,對四維生物來說也不過如此,我們的“無限”對高維生物來說,就是“有限”。再打一個被用濫的比方,我們揮揮手,在二維世界投下一個手的影子,是個二維平面;四維生物揮揮手,便在我們的世界投下一個切實存在的固態影子。我們的手豎著穿過二維平面,在它們的世界便是出現了五
      個近似圓形的,切實存在的物體,然后逐漸合成一個扁平物體;四維生物的手從第四個方向穿過我們的世界,便是一個或多個,不規則或規則的物體憑空出現,形狀和體積不斷變化,最后憑空消失。如果和我們的宇宙一樣,這個世界也是有限無邊的話,那就是一個……我們無法理解,完全不能形容的樣子,姑且稱為屌爆了的超超球體吧!
      綜上,也就是說,只有高一維度的生物才能理解比它低一維度的世界的全貌,而對自己的維度,我們只能身在此山中,看不清面貌,好在有數學,即使看不清,也能用公式去看。
      ??
      5維空間以及之后的不知多少維空間,只能說是方向依次增加,無限寬廣自由的世界,而沒能力去描述它們。
      • 宇宙到底有多少維度
      • 宇宙到底有多少維度

      冥王星竟由一個11歲女孩命名

      宇宙之迷 ? xiaofensi 發表了文章 ? 0 個評論 ? 3901 人圍觀 ? 2017-03-01 14:37 ? 來自相關話題

      【UFO中文網】?過去被列為太陽系“九大行星”的冥王星(Pluto),它在1930年被天文學家湯博發現,但在2006年8遭到除名,并歸類為“矮行星”。但其實冥王星名字的由來,并非精挑細選,而是英國一名11歲的小女孩,隨口說出了“Pluto”一字,自此延用至今。






      ? 人類最接近冥王星(Pluto)的一次!太空總署(NASA)的“新地平線號”探測器在臺灣時間14日晚上晚7時49分掠過冥王星,距離只有7750英哩(約1萬2千公里),約是美國紐約到印度孟買的距離,并記錄下清晰完整的畫面,照片上的“愛心”更讓全世界驚艷。NASA14日在臉書提到,“經過10年、50億公里穿梭太陽系的旅程,我們的新地平線號探測器在今天以時速5萬公里掠過冥王星,是人類史上最接近的一次,大概是紐約到孟買的距離。”





      ?
      冥王星上的“冰寒天體”也是有史來以來最清楚的一次,冥王星的直徑是2370公里,是太陽系古柏帶中最大的天體,不過比月球(直徑3474公里)小。?
      ?冥王星是在1930年由美國天文學家湯博發現,但它會被命名為冥王星(Pluto),其實是因為一名11歲的小女孩柏妮。她的祖父當時在牛津大學圖書館擔任員,冥王星被發現時席卷全球,但當時還沒想好名字,1930年3月14日上午,柏妮的祖父正在邊吃早餐邊看,報導提到這顆新發現的行星還未命名,于是便要柏妮想一個名字。






      柏妮因為對古代神話有興趣,當下想到羅馬神話的冥神(Pluto),便隨口說出這個名字。最后柏妮的祖父將這個名字提交給羅威爾天文臺,最后獲天文臺成員票選全票接納,并于1930年3月24日正式命名。





      ?
      • 冥王星竟由一個11歲女孩命名
      • 冥王星竟由一個11歲女孩命名

      外星人為什么不聯系人類

      宇宙之迷 ? xiaofensi 發表了文章 ? 0 個評論 ? 24444 人圍觀 ? 2017-02-27 15:57 ? 來自相關話題

      【UFO中文網】?宇宙中肯定有無數的生命,地球不可能是獨一份兒。 那么,他們為什么至今沒有和我們聯系?






      ?費米悖論是一個可以很好解釋這個問題的理論。外星人為什么至今都不跟地球人聯系呢?
      ?費米悖論不是數學悖論,它相當不嚴密,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悖論。所謂“悖論”只是在此刻貌似無法解釋,隨著科學進步能很快它就不再是悖論了。外星人為什么至今都不跟地球人聯系呢?但它是非常有意義的。

      明明是大千世界,浩瀚無邊,又為什么如此冷清、荒涼、死寂?

      這就如同你置身于一座規模恢弘、無邊無際的城堡,你知道城堡有上千億個房間,知道它們離你并不遙遠。那么為什么從沒有人來敲響你的門,為什么你聽不到任何人的聲音,為什么所有地方都沒有他人的痕跡?難道這浩淼的城堡只為你一人而建,難道你是唯一的存在?






      大家都知道,費米提出“費米悖論”的時候,他只說了一句話:Where are they?他并不是在裝逼故意少說話讓別人去咀嚼去思考,我想他當時一定是太過震驚了,這個簡短的疑問句,充滿了困惑、難以置信和徹骨的孤獨。

      有人把費米悖論揭示的宇宙圖景,形容為“大沉默”。千百年來,我們想象外星人、思考外星人、尋找外星人,只因我們不愿相信,人類在宇宙中是孤獨的。宇宙的尺度讓我們樂觀,但星空的沉默又讓我們不得不悲觀,每一個理解了費米悖論的人,都會感到全人類的孤獨壓在自己心頭。

      費米悖論讓人類第一次意識到,我們的確有可能是孤獨的。外星人為什么至今都不跟地球人聯系呢?






      ? 那么,總結目前人類對外星人為什么不聯系我們有幾種回答:1、我們是巨大宇宙間存在的唯一生命,所謂外形人只是一場夢幻。
      ? 2、外星人沒有溝通電話,更沒有什么網絡。換句話說,就是他們還沒有足夠的技術來跟人類聯系。
      ? 3、人的歷史只是宇宙空間極其微小的一段歷史,在宇宙空間的一處,而同時期有另一處文明的概率很小:還有一個假設,也許他們根本不想做我們面上朋友。可能我們聽見了也許會不高興,但自有他們的原因。
      ? 4、人類可能是外星人放到地球上的養的一種物種,例如恐龍,進化那么多年,也沒有大的變化,而人類文明也就這么長時間,我們的思維能力都在做變化,他們可能一直都在關注著我們,換句話說,他們是在監視著我們。
      • 外星人為什么不聯系人類
      • 外星人為什么不聯系人類

      火星上真的有外星人么

      宇宙之迷 ? xiaofensi 發表了文章 ? 0 個評論 ? 5559 人圍觀 ? 2017-02-12 16:51 ? 來自相關話題

      【UFO中文網】?火星一直是科學家們想更多了解的星球,火星上有水,是最適合人類遷徙居住的星球。如果說哪個星球上可能擁有生命,毫無疑問大家的第一個答案就是火星。很多人對于火星上有外星人這件事深信不疑,即便我們目前在火星人沒有發現任何有關生命,但人們對火星人仍不死心。






      ?火星上真的有外星人嗎?火星上拍攝到有類似女人的生物。
      ?
      ? 火星照現,長發露胸女外星人。

      NASA火星探測器“好奇號”(Curiosity Rover)所攝照片,經常遭眼尖人士抓到不尋常處。而近日的的一張照片再度引起UFO愛好者熱議,因火星影像中似乎出現一名擁有長發與胸部的“外星女性”。
      ?臺灣中時電子報8月5日報道稱,專研究UFO的網站《UFO Sightings Daily》表示,根據照片中的影像,這看起來像是一位披著斗篷的女人,而從其胸前的陰影,可推斷她擁有一對乳房,而在較明亮的部分,可看見她的兩只手臂及長發。
      ?該報道還稱,若這是雕像的話,那它應該會受到嚴重的風化,但是依據影像中的完整度而言,是“生物”的可能性極高。此外,報道還表示,這名“外星女性”似乎在盯著火星探測器看。






      ? 火星存在“外星人”的質疑已愈來愈多,先前加拿大一名UFO愛好者吉勒(Andre Gignac)曾聲稱,在NASA所發布的火星照片內,發現“外星人”及“機器人”的蹤跡。

      ? 火星是地球的鄰居,是一顆類地行星,其溫度既不象水星金星那樣熾熱,也不象冥王星那樣寒冷,擁有晝夜四季,是很有可能孕育生命的。除此之外火星還有許多地方和地球相似,其自轉軸傾角、自轉周期都和地球十分相近,公轉一周約為地球公轉時間的兩倍。想比所觀測到的其他天體,人們相信與地球類似的星球擁有生命的概率更大。






      ?天文學家推測,孕育生命大氣層是必不可少的,在眾多天體中火星就擁有大氣層,雖然十分稀薄,只有地球的1%,但卻最有可能有生命誕生。這一報道說明火星真的可能存在生物。
      ?火星是除了地球以外最適合人類居住的的星球。我們不會成為可能,但后輩們會有一天嘗試到火星居住的。
      • 火星上真的有外星人么
      • 火星上真的有外星人么

      火星十大秘密

      宇宙之迷 ? xiaofensi 發表了文章 ? 0 個評論 ? 5069 人圍觀 ? 2017-02-10 20:54 ? 來自相關話題

      【UFO中文網】火星一直是人類目前研究的重點,多次向它發射飛行物,更試圖想登上火星。以下是人類目前了解的火星。






      1. 火星遠古時期有水。
      ? 火星上是否有生命?針對這個問題,人們已經爭論了幾個世紀。天文學家Percival Lowell當年曾經“錯誤”地觀測到火星“航道”,并以為那是火星上的運河。這證明那時的望遠鏡光學有多爛,因為這些所謂的運河只不過是光影幻像。但是盡管如此,現今已經有多個探測器偵測到能夠表明火星遠古時期有水的跡象——例如那些位于火星地表和巖床間的渠道和溝槽。
      2. 火星今天還有冰凍的水。
      水是宜居的象征,我們所知的生命幾乎都要依賴水。好奇號的任務就是在火星上尋找適宜生命存在的環境(無論是過去的,還是現在的)。現今的火星大氣過于稀薄,因此液態水無法大量存在。但是我們已經確認,在火星的兩極地區有冰凍的水。而在其他條件合適的地方,也有可能存在冰凍的水。問題的關鍵在于,這些冰在火星的夏季是否能夠在足夠長的時間內,融化成足夠多的水,以供微生物所需。
      3. 火星曾有一個更為濃密的大氣。
      正因為火星過去有水,因此那時候它的大氣必然更為濃密。因此在這幾十億年中,火星的某些地方肯定發生了變化。有一種觀點認為,太陽輻射會“剝掉”火星大氣的頂層,并使氣體分子逃逸到太空中。經歷漫長的一段時間后,火星大氣的總量就會遭受嚴重損失。NASA的“火星大氣及其不穩定性演化探測器(Mars Atmosphere and Volatile EvolutioN,MAVEN)”已在對此進行研究。






      4. 火星表面有的地方極高,有的地方極深。
      火星引力只有地球的37%,因此火星上的火山就有可能更高,且不致于坍塌。這就是火星上的奧比匹斯山能夠存在的原因,它是已知太陽系各行星中最高的火山。據NASA的資料,它的高度約為25000米,占地范圍相當于美國的整個亞里桑那州。火星上也有極深的大峽谷,也就是被水手9號探測器發現的“水手谷”。水手谷最深可達7000米左右,寬度相當于整個美國,占到整個火星直徑的20%。
      5.火星有兩個月亮,其中一個來日無多。
      火星有兩個很小的衛星——火衛一(Phobos)和火衛二(Deimos)。它們的構造與小行星一般無二,因此大部分科學家認為,它們就是被火星引力俘獲的小行星。火衛一的生命可能極其短暫。在大約3000萬至5000萬年后,它會墜落在火星表面,或在火星的潮汐力作用下解體。
      6. 地球上有火星的碎片。
      還記得火星的低重力嗎?它在過去的歲月里,也和地球一樣被小行星擊中過。因此產生的碎片大部分落回了火星表面,但是其中一部分會飛濺到太空中。在經歷一段漫長而難以預料的旅程后,這些碎片“偶爾”便會落到地球上。這些來自火星的隕石多半含有輝玻、輝橄、純橄三種成份。NASA的海盜號著陸器上世紀70、80年代對火星大氣進行取樣分析后,已經部分證實了那些被封閉在隕石中的氣體與火星大氣確實有關聯。






      7. 宇航員假如暴露在火星環境中,將很快死去。
      在火星上取下頭盔可不是件愉快的事。首先,火星上相當寒冷;火星中緯度地區的平均氣溫只有零下45攝氏度。其次,對人類來說,那里幾乎沒有大氣。火星氣壓只有地球平均氣壓的1%。第三,僅有的大氣成份也和人類所需的氮-氧混合大氣不同。火星大氣中二氧化碳占到了95%,氮4%,氬1.6%,剩下的是極少量的其他成份。
      8. 人類曾以為火星和月球很相似。
      NAS早期的探測器在飛經這顆紅色行星時所拍攝的照片,很湊巧地布滿了隕坑。這讓一些科學家(錯誤地)認為火星和從未改變的月球很相似。但是自從1971年11月水手9號造訪火星,并發現火星被全球性的塵暴所包圍后,一切就都不同了。許多奇特的地形因塵暴而顯現——如休眠的火山。另外水手9號還發現了巨大的水手谷。從此改變了我們對這顆行星的認識。
      9.火星大氣中有甲烷,但是我們不知道它們的含量是多少。
      甲烷可以是生命活動的信號——比如微生物能夠釋放出甲烷,但是地質活動也有可能釋放出甲烷。不過一顆有著活躍的地質活動的行星,生命存在的可能性也會更高。因此科學家一直都想去尋找與火星上的甲烷有關的答案,但是至今為止還沒有共識。通過望遠鏡觀測所得的結果每年都不相同,而且有能力檢測對這些成份進行詳細檢測的探測器也很少。好奇號曾經在它所在的區域檢測到甲烷的異常升高,但是我們不知道它從何而來,也不知道它是如何產生的。
      10. 火星是探測器扎堆的地方。
      有太多的探測器想要前往火星,因此在此難以盡述。1976年的海盜號是首個火星著陸器。其他如1997年的探路者-索杰納(首個著陸器-巡視器組合),2004年的火星探測巡視器機遇號和勇氣號,以及2012年的好奇號。而這還不包括那些多年來在軌道上對火星進行測繪的探測器艦隊,有前蘇聯的、NASA的、歐空局的,以及印度的。而在未來十年中,更多的探測器還會前來。
      • 火星十大秘密
      • 火星十大秘密

      科學發現,木星上的海洋水量驚人!

      宇宙之迷 ? 10000 發表了文章 ? 0 個評論 ? 3862 人圍觀 ? 2017-01-09 23:31 ? 來自相關話題

      【UFO中文網】如今科學家們越深入研究宇宙太空,對新世界的存在就越來越樂觀。






      當我們用望遠鏡望向宇宙,我們發現同樣的物理定律,同樣的化學作用,和同樣的構成隨處可見,宇宙很可能處處有生命。但是我們發現的每個外星世界都有新謎團,遙遠的外星世界會不會同時擁有新形態的生命呢?

      在世界各地,科學家掃描夜空尋找外星世界,他們在尋找一種珍貴的液體,其可以把不毛的巖石變成欣欣向榮的生態系統,這種液體就是水。

      地球上的生命相當多元,不是所有生命體都需要氧氣,或者甚至都需要陽光來生存,但看來地球上的每個有機體都需要水。






      我們的外太陽系到處是水,但我們發現多數是以冰的形式覆蓋在彗星和衛星上,這些地方永遠呈現冰凍狀態有如永無休止的冬季,氣溫是北極冬天的十倍低溫,但是生命或許藏在冰晶里。就是因為某個行星和地球很不一樣,可能熱很多或冷很多,不代表那里沒有生命。

      其實想想我們自己的星球,在地球上各個地方演化讓生命體找到方法生存,地球上的生命找到方法對抗寒冷。

      華盛頓的北喀斯開山脈全年都被冰雪覆蓋,那里有很深的積雪。因為地球上的生命都是經過幾十億年演化的產物,我們無法得知在太陽系內外的生命是什么樣子,我們只能前往地球上環境類似的地方,觀察那里的生命狀況。






      歐羅巴是繞行木星的67個衛星之一,表面溫度可降至攝氏零下223度,如巖石般的硬冰覆蓋著表面,但表面也不滿了奇怪的痕跡,顯示有東西在深層蠢蠢欲動。就在堅硬的外殼之下,有層軟冰不斷變化,泥濘的水流推動著衛星周圍生命所需要的礦物質,創造出一個生命可以利用的富饒環境。

      在貝克山上,科學家也發現一種歐羅巴可能也有的生命:雪藻,這種植物不像一般植物需要土壤才能生存,雪藻可以生長在無覆蓋的冰晶上,它們制造出粉色遮光物以避免陽光密集照射。

      貝克山雪藻可以生存在攝氏零下26度的冬季,歐羅巴表面全年的溫度比那里冷20倍,但是在地表下約三公里,有個冰穴內的一池水面積比美國五大湖還廣。鹽在水里游防凍的作用。而地表下30多公里,景觀再度改變,冰地變成一處地底海洋,水量是地球所有海洋加起來的兩倍,而且是地球海洋的十倍深,這里可能存在什么樣的生命?






      貝克山的雪藻已經適應在冰凍世界生存,如果這種生命可以在溫泉,深海熱泉,雪地和干燥的極地沙漠生存,代表他們的適應力很高。

      貝克山的雪藻是地球的終極生存者,科學家在實驗室的顯微鏡下分析雪藻樣本,樣本顯示出生機盎然,它顯示出地球上的生命利用多種適應作用得以忍受極端環境,這些雪藻有很厚的細胞壁。長出很厚的細胞壁協助雪藻細胞在低溫環境生存,地球上的各種生命經過各式演化以適應各種生態空間。






      所以如果歐羅巴海洋上有生命,很可能不會只有一種生命,而是非常多元化豐富的生態群。
      • 科學發現,木星上的海洋水量驚人!
      • 科學發現,木星上的海洋水量驚人!

      宇宙天體知識之地球并非圓形!

      宇宙之迷 ? 10000 發表了文章 ? 1 個評論 ? 5054 人圍觀 ? 2017-01-04 23:37 ? 來自相關話題

      【UFO中文網】現代天文學認為,宇宙是所有時間空間物質的總和, 是我們這個物質世界的整體,是物理學和天文學的最大研究對象。解釋宇宙的科學方法和理論構成了具有現代意義的宇宙學。時至今日,宇宙學已經成為了一門精確科學。
      ? ? 在浩瀚的宇宙之下,人類不過是比世間一顆灰塵還小的,甚至快要看不見的顆粒而已。我們從古至今聊聊人類對宇宙的認識。
      ?
      ? ? 古代對宇宙的定義,有西漢的《淮南子》:“往古來今謂之宙,四方上下謂之宇”.?






      通過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觀測發現我們的宇宙已經膨脹了138.2億年,但宇宙的直徑顯然要大于這個數值,最新的研究認為宇宙的直徑可達到920億光年,甚至更大。
      ?
      人類所觀察到的部分宇宙的物件大約是由4.9%的普通物質(構成恒星、行星、氣體和塵埃的物質)或“重子”,26.8%的暗物質和68.3%的暗能量構成。重子物質構成星系際的橢圓形?
      ?
      在宇宙中,地球是人類目前所知唯一一顆有生命存在的星球。

      宇宙大爆炸是描述宇宙誕生初始條件及其后續演化的宇宙學模型,這一模型得到了當今科學研究和觀測最廣泛且最精確的支持。宇宙學家通常所指的大爆炸觀點為:宇宙是在過去有限的時間之前,由一個密度極大且溫度極高的太初狀態演變而來的,并經過不斷的膨脹到達今天的狀態。
      ?
      暗物質和暗能量分別通過對普通物質產生的引力作用和推動宇宙做加速膨脹而表明它們的存在。如果暗能量不存在,那么物質間的萬有引力作用就不會減慢宇宙的膨脹,但是天文觀測表明我們的宇宙在做加速膨脹運動。

      ? ?地球原來是近似圓形






      ? ? 最早認識到大地是球形的是古希臘人。 ?公元前6世紀,畢達哥拉斯從美學觀念出發,認為一切立體圖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主張天體和大地都是近似球形的。 ?這一觀念為后來許多古希臘學者所繼承,被17世紀初麥哲倫的環球航行所證實。











      ? ? 公元2世紀,C.托勒密提出了世界上第一個行星體系模型地心說。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周圍的行星都以地球為中心,繞著地球轉。從地球向外,依次有月球、水星、金星、太陽、火星、木星和土星,在各自的圓軌道上繞地球運轉。為了說明行星運動的不均勻性,提出行星在本輪上繞其中心轉動,而本輪中心則沿均輪繞地球轉動。1543年,N.哥白尼所著《天球運行論》正式提出了“日心說”觀點, 認為太陽是行星系統的中心,一切行星都繞太陽旋轉。地球也是一顆行星,它上面像陀螺一樣自轉,一面又和其他行星一樣圍繞太陽轉動。在中世紀的歐洲,托勒密的地心說由于符合神權統治理論的需要,一直占有統治地位。為了捍衛日心說,不少仁人志士與黑暗的神權統治勢力進行了前仆后繼的斗爭,付出了血的代價。1609年,J.開普勒的開普勒三定律揭示了地球和諸行星都在橢圓軌道上繞太陽公轉,發展了日心說,為牛頓萬有引力定律的提出打下了基礎。 ?1608年利普賽發明望遠鏡后,伽利略立即加以改造并指向蒼穹。1610年,伽利略發表了劃時代的著作《星際使者》,朦朧的銀河原來是無邊的星海,皎潔的月亮竟然布滿了環形山,燦爛的太陽哪知會有黑子,而金星的相位變化和木星的4顆衛星恰恰是日心說最可靠的證。1687年,I.牛頓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使哥白尼的學說獲得更加穩固的科學基礎。
      ? ?
      星系分類
      ?
      根據可反映星系發展狀態的序列號對星系進行了分類,可以粗略地將星系劃分出橢圓星系、透鏡星系、漩渦星系、棒旋星系和不規則星系等五種。?

      太陽系天體
      ?
      ? ? 太陽質量占太陽系總質量的99.8%,它以自己強大的引力將太陽系里的所有天體牢牢地吸引在它的周圍,使它們不離不散、井然有序地繞自己旋轉。同時,太陽又作為一顆普通恒星,帶領它的成員,萬古不息地繞銀河系的中心運動。 ?太陽的半徑為696000千米,質量為1.989×10^33克,中心溫度約15000000K ,年未知年。 ?如果一個人站在太陽表面,那么他的體重將會是在地球上的20倍。 ?現代星云假說根據觀測資料和理論計算,提出:太陽系原始星云是巨大的星際云瓦解的一個小云,一開始就在自轉,并在自身引力作用下收縮,中心部分形成太陽,外部演化成星云盤,星云盤以后形成行星。目前,現代星云說又存在不同學派,這些學派之間還存在著許多差別,有待進一步研究和證實。
      ? ? 地球是離太陽第三顆行星,是我們人類的家鄉,盡管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普通的行星,但它在許多方面都是獨一無二的。比如,它是太陽系中唯一一顆面積大部分被水覆蓋的行星,也是目前所知唯一一顆有生命存在的星球。質量M=5.9742 ×10^24 公斤,表面溫度:t = - 30 ~ +45。 ?英國科研人員在《天體生物學》雜志上報告說,如果沒有小行星撞擊等可能劇烈改變環境的事件發生,地球適宜人類居住的時間還剩約17.5億年,不過人為造成的氣候變化可能縮短這一時。

      ? ?關于宇宙的報道有很多種,宇宙讓我們有無限遐想,無限可能 。用一個易懂來說說宇宙。宇宙飛船眾所周知,它僅在太陽系就很難行進了,而太陽系僅是宇宙的一小部分。

      目前宇宙飛船最高的速度也只有兩三萬公里一小時。
      光速可是30萬公里一秒。
      我們現在的最快速度相當于光速的0.003%。相當慢吧。

      ---

      從地球到太陽,幾億公里的距離,光只需要八分鐘。我們的火箭等卻需要一年。
      (從地球到火星,也類似)

      從地球到冥王星50億公里,光只要四五個小時,火箭卻好幾十年。
      這還是我們太陽系以內的。

      到太陽系內最邊緣的地方,比如彗星源oort cloud有多遠?大概一光年。
      一光年可是10萬億公里。
      光要一年,我們卻要三萬年!

      隔壁其他恒星呢,四光年,也要十萬年。
      (比如proxima centauri那顆星星,剛發現有個和地球差不多的星球。盡然最近但是去一趟還好那么十多萬年時間,)

      更別說其他星系內其他恒星,都幾千幾萬光年的距離,過去一趟還要幾千萬年。
      其他星系都幾百萬光年距離,更不用說。

      就算要去最近的恒星,那都要十萬年。科技不夠發達,當然過不去了。

      ---

      比喻一下吧:

      如果地球跟火星是兩個挨在一起的玉米,距離一厘米左右;

      地球跟proxima centaurii那顆最近恒星,距離有多大?
      大概是200、300米。隔壁小區這樣的距離。

      到火星隔壁那一粒玉米都要花一兩年時間,如何去幾百米之遠的小區呢?

      根據這個比例,我們銀河系有多大?大概是整個地球表面多有國家這樣的規模。
      到其他星系,那是地球到月球這樣的概念。

      ---

      雖然很悲觀,還是有希望。目前有一些技術能達到光速的10%左右。到火星幾個小時,到冥王星幾天,到其他恒星星系也只有五十年。但是這些處于早起研究,費用超大。我們這一輩子還看不到那種技術水平。還是走一步看一步吧。現在太早了。
      科技還在進步,人類會有不一樣的創新,科學會慢慢解釋這一切。。。宇宙我們慢慢來了解。。。
      ?
      ? ?
      • 宇宙天體知識之地球并非圓形!
      • 宇宙天體知識之地球并非圓形!

      月球上竟發現了一具女尸,而且三只眼睛。

      宇宙之迷 ? xiaofensi 發表了文章 ? 0 個評論 ? 5711 人圍觀 ? 2016-12-30 22:21 ? 來自相關話題

      ? ?【UFO中文網】 月球上的三眼女尸真的存在么?這一事件曝光后大家就開始浮想聯翩,有的人猜測是中國人所說的嫦娥。那么嫦娥怎么會死那?
      ?






      ? ? 2009年,美國一人士在互聯網上解密了美國宇航局刻意掩蓋的真相,1976年,美蘇曾聯手發射阿波羅-20號飛船秘密登陸月球。

      ? ? 因為在此前的阿波羅登月和前蘇聯的衛星均拍到了月球上的遠古城市和飛船。阿波羅-20收獲巨大,拍到了月球上的史前城市、遠古飛船殘骸、飛船殘骸內的三眼女外星人遺體。美國為了掩蓋真相,在其NASA官網上相關區域做了遮蓋。

      ? ? ? ?此次中國的嫦娥二號衛星拍攝的高清影像更加證明了美國人的發現不是偽造,月球上確實有神秘的史前遺跡和飛船。美國官方的消息是阿波羅計劃到16號就終止了,全世界皆知。但是視頻里顯示的是阿波羅20號,也就是說阿波羅計劃還有很多次登月是未公開的。之前美國人在月球上發現了一架上億年歷史的飛船,但是一直未公開。

      ? ? 這個20號的任務就是登陸并探測這架飛船。宇航員在飛船內找到了兩句外星人尸體一男一女,并且帶回地球一具。據說還拍到了許多史前建筑。
      ?







      ? ? 1、這個飛船的體積相當大,大到超出我們想象,這個飛船已經有5億年的歷史了
      ? ? 2、阿波羅下去之后,進入飛船內部,找到了一具保存較好的女尸,這個女尸眼部有支架鏈接,是一種放在眼部的儀器,估計是飛船駕駛員之類的。宇航員用手中的工具小心取走支架后,

      女尸 眼中流出了類似黃油的液體。
      ? ? 3、該女尸有“第三只眼”,長在額頭上,什么“松果體”,眼睛不像人類,但體型跟人類很接近。
      ? ? 4、這個女尸被阿波羅運回來了,在返回地球的途中還拍了一段視頻,視頻中清晰地看到,這個女尸就放在駕駛艙內,旁邊的美國宇航局標志非常清晰
      ? ? ?
      ? ? 5、這個女尸運回來之后,你們永遠也想象不到,這個女尸目前還具有“生命特征”,介于“生與死”之間的狀態。
      ? ??
      ? ? 這個三眼女尸到底是誰?她是人類還是外星生物那,她的眼睛,及長相都和人類十分相似。這一謎題至今發現者們也沒有給出具體答案

      ? ? 月球磁場的證據。 科學研究表明,宇宙天體都有磁場,而月球幾乎沒有磁常科學家認為地球的磁場起源于地球內部的地核。地核分為內核和外核,內核是固態的,外核是液態的。它的粘滯系數很小,能夠迅速流動,產生感應電流,從而產生磁場,地球磁場強度介于0.35奧斯特-0.7奧斯特之間,由塤石的天然剩磁推測其他天體的磁場強度為0.59奧斯特。這就是說,所有天然天體都有磁場,象地球一樣,是實心的。而月球卻完全不同,根據“阿波羅”宇宙飛船采回的月巖樣品及月球表面磁場的直接測量,月球周圍的磁場強度不及地球磁場強度的1/1000,月球幾乎不存在磁常它內部沒有象地球那樣的內核,它內部是空的。
      ??
      ? ?月巖的年齡。月巖研究表明,在形成年代上月球略早于地球。月球表面最古老的巖石形成于46億年前(有的巖石壽命達70億年),而我們地球上發現最早的巖石的形成時間不過是39億年。

      并有6種元素是地球上所沒有的,這是許多月球起源假說無法解釋的。

      ? ? 很多人大膽的假設說月球是史前人造的,月球實際上并不是我們地球的自然衛星,而是一個人造天體。其實,現在科技界有許多發現表明存在史前文明,在我們人類這次文明以前還存在明

      時期,其發展方式與現在完全不同。既然今天的科學家都能想到在太空中造一面鏡子,利用它反射太陽光照到地球上,人類有什么理由懷疑史前人類在太空中造一個月亮的能力呢?國外有許多大膽的科學家已經公開承認存在史前文明,如1970年7月號<<旅伴>>雜志上刊登了前蘇聯科學家瓦欣和謝爾巴科夫提出月球起源的“巨型宇宙飛船”說,認為月球是一個受智慧生物控制的天體,是外星人將月球改造為中空的宇宙飛船。這在人類看來,已經接受不了,現代科學無論怎樣發展,也無法解釋月球與地球的起源,更無法認識宇宙的真相。其實,史前人認識到了黑夜給人帶來的麻煩,所以造個月亮上去,它可以給地球在夜間帶來光明。
      ? ? 一個小小的月球就有如此多的秘密,更別說那浩瀚無邊的宇宙了。宇宙真的還有太多秘密等著我們去發現,去探索。
      • 月球上竟發現了一具女尸,而且三只眼睛。
      • 月球上竟發現了一具女尸,而且三只眼睛。
      奇米一区二区三区四区